强如谷歌,能否打破微信小程序“用过即忘”的魔咒?
继跳一跳、损友圈、欢乐斗地主红极一时,微信小程序再次迎来小游戏的高峰,基于Google AI神经网络生成的“猜画小歌”刷爆朋友圈,一大波“灵魂画手”上线。
上次谷歌AI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还是阿法狗和柯洁的人机对弈,如今猜画小歌作为微信上线的首类应用程序,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强烈用户反响,可见谷歌技术和产品的魅力,但更核心的是谷歌曲线返华的意图。
自2017年以来,谷歌积极接触中国,而从其举动可以看出和腾讯联系密切,无论是达成专利还是借助微信生态避开政策限制,国内AI技术进展和庞大市场已经令这个互联网巨头焦躁不安。不过反过来想,这对于微信小程序也不无好处,破除“用完即走”的魔咒能否借助巨头及其技术?
谷歌曲线返华只能靠微信小程序?
如果回到2010年,谷歌大概不会再选择以一种强硬的姿态,结束与中国的关系,那么如今的返华之路也不至于令其如此谨小慎微。
只可惜这世界没有后悔药,在远离全球最大的安卓智能手机市场八年之久后,望“墙”兴叹的谷歌实难放弃AI带来的机会,尤其是考虑到AI商业落地迫在眉睫,以及技术人才的储备。当然,谷歌选择以AI开道中国确实是明智之举,但外部中美贸易关系冲突再起,内在谷歌行动的每一步依然受限,这种情况下,谷歌AI商业化如何渗入国内市场是最大的问题。
单纯从产品入华的角度来讲,谷歌最迫切需要解除的就是应用商店的渠道。今年5月,谷歌推出ARCore 应用程序,通过与小米、华为、三星等硬件制造商合作,继而获得推广,与此同时,谷歌文档管理应用Files Go也进驻小米等多个国内第三方安卓应用商店。由此可见,Google Play被限制使用,谷歌只能依赖国内碎片化的安卓下载渠道。
但目前来看,先前的几款应用程序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市场反响,一方面是Files Go等产品更偏向工具型应用,另一方面显示出硬件制造商的渠道所起作用不大。用户活跃度最高的360手机助手、腾讯应用宝以及百度手机助手,均未上线谷歌产品。
应用商店被锁,曾经立意取代APP的微信小程序显然就成了最合适的入口,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谷歌首款AI应用选择以小程序形式出现的原因。事实证明,微信的社交裂变和国内用户对AI概念转移到应用的兴趣,使得谷歌AI战略看似多了一条切实的渠道实施,这是否意味着借势腾讯海量的用户基础,谷歌可以绕过相关政策的限制?
现在来讲还为时过早,毕竟“猜画小歌”只是谷歌AI落地国内的敲门砖,但长久来看,若其技术只能在微信小游戏上小试牛刀,且不说商业变现的问题,沦为用户娱乐的场景绝非谷歌之意。更何况,若是谷歌AI产品的入口为腾讯把持,这对一个巨头而言是更大的制约。
其实,虽然谷歌入华心切,急需获取用户的渠道,但对微信小程序来讲,一个AI技术巨头的进入不只是贡献了一个爆款小游戏,其后续价值可能在于能否帮助小程序提高用户留存或粘性。换句话说,如果强大如谷歌都无法让用户走了再来,是不是意味着小程序再难解决这一硬伤?
谷歌能否破除小程序用完即忘的魔咒?
2017年1月9日张小龙在小程序诞生之日表示,小程序的核心理念是“用完即走”,今年基于小程序的现有状况,他再次回应,用完即走其实还有下半句话,“走了还会回来”。但如何重新唤醒用户、让其再来,张小龙并没有说。
阿拉丁小程序统计平台显示,2018年6月小程序的用户平均日留存率相比2017年11月有明显的上升,其中次日留存率从13.2%上升到了25.5%,7日留存率也从3.1%上升到了13.5%。这得益于诸类小游戏的上线,小程序TOP 200榜单中,小游戏6月份占比为37%。
但是随着爆款游戏短暂活跃后陷入低潮,小程序用户存留的硬伤最大程度地暴露出来,即使小游戏接连不断地支撑用户活跃,可商业模式的难以为继,也使得整个小程序很难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闭环生态。而与分散的开发者或线下服务商相比,谷歌不同,不同在于技术和目的。
谷歌迫于政策限制很有可能继续依靠微信小程序的渠道,基于这一前提,通过“猜画小歌”和过往微信上的爆款小游戏做个对比,可以发现,谷歌给微信小程序带来的试水价值可能存在两点:
其一,谷歌AI的技术储备,如果能保证创新性应用程序的开发保持一定频率,久而久之,用户是否对谷歌形成类似品牌效应的有效粘性,这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结果。就比如猜猜画画这类的游戏,背后由Google AI的神经网络所驱动,该网络源自全世界最大的、囊括超过 5000 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群。
谷歌利用这一数据群所做的不只是识别,前段时间推出的AutoDraw,能用机器学习技术将个人涂鸦转化为艺术品,这是在猜测出灵魂画手所画物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。因此,产品更迭换取用户“走了再来”,并非不可。
其二,小游戏之所以生命周期短,在于其玩法单一、休闲,也无氪金需求,简单来讲其实就是用户用以kill time的娱乐方式。但谷歌小程序的核心目的是让用户体验AI,这两者的不同决定了产品设计有所区别,后者围绕AI落地显然更容易创造出复杂且影响力强的应用程序。
毕竟国内对AI概念的普及较早,谷歌这个时机进入国内,恰好承担了AI切入现实的部分责任,一旦出现现象级产品,用户认可度急剧攀升的情况下,唤醒用户的几率会更大。
不过,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国内政策的放松上。
共赢还是同输,取决于微信生态的平衡
近几日,拼多多上市的消息再次引爆话题,外界纷纷质疑这个在微信生态上崛起的电商小巨头,能否撑起高达200亿美元的估值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拼多多的成功更印证了微信社交流量的商业价值,如今小程序占据微信生态的核心,其价值的验证或许意味着机会。
最近第三方服务商即速应用发布了一份《2018年小程序生态进化报告》,显示电商小程序在微信体系内营销导流价值尤为突出,各类电商小程序在2017年Q4和2018年Q2阶段出现流量暴增现象。其中时尚电商相比2017年Q2流量扩大近60倍,跨境电商小程序成为仅次于时尚电商后流量增速最快的类别。
相比工具类或内容类小程序,电商小程序之所以导流效应更大,主要是用户更容易形成即看即买的习惯,同时微信的扶持也令电商小程序更有优势。虽然黄峥极力否认拼多多与腾讯的关系,可用户自身体验的降低有目共睹,他们对拼多多诱导分享、模板消息频繁提醒等问题的吐槽也越来越多。
不过微信扶持的效果显而易见,由此在谷歌和腾讯关系日益增进的情况下,其小程序是否也可以通过特定帮助来提高用户的存留,微信小程序也借此摆脱“过把瘾即死”的质疑。
比如形成对谷歌AI小程序的特定模板消息提醒,借此及时唤醒用户的关注,依赖谷歌的技术背书,很有可能会吸引用户“用完再来”。除此之外,在小程序的运营中,如果能够引导用户生产UGC,引入社交关系链,也将大大提升用户粘性,提高留存率。就像这次的“猜画小歌”,其使用的结果就是产生UGC,如果加以利用或许会起到提升活跃度的效果。
当然,腾讯对于微信生态声誉的保持,难免与之相冲,因此这都要取决于腾讯如何去做。但有一点不得不提,谷歌进入微信小程序虽说只是个开端,但这代表着巨头技术加盟带来的机会,谷歌AI小程序倘若依旧不能打破“用完即走”的弊病,很有可能说明微信小程序始终无法形成闭环生态,更遑论构建另一个“微信”了。
AI从概念进入现实,无论谁是引导者都将推进行业的进步,腾讯在这方面同样野心勃勃,借助谷歌返华的时机,或许受益的不只是微信小程序。
歪道道,独立撰稿人,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。同名微信公众号:歪道道(wddtalk)。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。
▼推荐阅读▼